网上有关“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赵高当郎中令,杀害的人和被他报私怨处以刑罚的人很多,赵高害怕大臣入朝奏事时说他的坏话 ,就假惺惺地劝秦二世说:“天子所以尊贵,就在于让人只听见他的号令,群臣见不到他的面孔 ,因此天子称为‘朕’。况且陛下年纪还轻,未必通晓世上各种各样的事情,如今坐在朝廷上理政 ,赏罚中如有不妥当的地方,就会让大臣看到您的短处,这就不能向天下显示您的圣明了 ,不如陛下深居宫中,常与我和几个通晓法令的官员在一起,等候大臣把事情报上来,再商量着处理 ,这样,大臣就不敢告不真实的情况,天下人都认为您是圣明的君主了 。”秦二世听从他的建议 ,不再上朝见群臣,整天住在宫中。赵高经常在宫中侍奉,出主意 ,赵高独揽大权。
赵高听说李斯准备劝谏,就去见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盗贼四起 ,如今皇上却急着征发劳役修建阿房宫,收集狗马等无用的玩物 。我想劝谏皇上,但我地位低贱。这件事实在是您的职责 ,您为何不去劝劝呢? ”李斯说:“是啊,我也早就想说了,如今皇上已经不上朝了,天天住在深宫之内 ,我有些想说的话,也传不进去,想面见皇上 ,也没有机会。”赵高对李斯说:“您真能劝谏,我愿为您留心观察,皇上有空我就告诉您 。”于是赵高等到秦二世正在欢宴 ,宫女陪他玩乐的时候,就派人去告诉李斯说:“皇上正有空,可以前来奏事。 ”于是李斯就到宫门前求见 ,这样连着有好几次。秦二世生气地说:“我平时常有空闲的时候,丞相也不来 。偏偏我正设宴消遣,丞相就来奏事。丞相是瞧不起我 ,还是想捉弄我?”赵高乘机对秦二世说:“这可太危险啦,当初在沙丘的密谋,丞相是参加了的,如今陛下已立为皇帝 ,而丞相的显然没有增加,他的意思是想割地为王了,看来丞相的胃口不小啊!假如陛下不提起这件事 ,我都不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楚地的反贼陈胜等都是丞相老家邻县的人,所以楚地的盗贼公开行劫 ,他们路过三川,郡守李由只是守城不肯出击 。我听说他和盗贼之间还有书信来往,由于还没得到确实证据 ,所以也不敢告诉您,况且丞相在宫外掌理朝政,权力实际上比您还大。”秦二世觉得赵高的话有道理 ,想逮捕审问李斯,又怕事情不确切,就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李由与盗贼相通的情况。
李斯知道了这些事情后,才明白赵高的险恶用心 ,便上书极力诋毁赵高,言辞十分尖利。
当时,秦二世在甘泉离宫 ,正在观看摔跤和滑稽表演,李斯不能面见,就上书向秦二世揭露赵高的错误 ,说:“我听说,臣子的权势与君主相当,就会危害国家;妻妾的权势与丈夫相当 ,定然危害家庭 。如今有的大臣在陛下身边专断国事,权力与陛下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对陛下很不利。过去司城子罕在宋国当丞相 ,独断刑罚,以威势专权,过了一年就篡夺了君位。田常做齐简公的臣子,爵位在国内无人可比 ,个人的财产和国家的财产不相上下,他对人民广施恩惠,在下得到百姓的爱戴 ,在上得到群臣的拥护,他暗中把持了齐国的政权,在大堂杀害了宰相 ,又在上朝时谋杀了齐简公,终于夺取了齐国 。这是天下人人皆知的事情。如今赵高控制宫闱,有谋反的行为 ,就如子罕做宋国丞相时一样;私家的财富,也和齐国的田常相当。他结合田常、子罕那些叛逆的行为而窃取了您的威望,他的阴谋已经昭然若揭 。陛下不设法对付 ,我怕他是要叛乱的。 ”秦二世说:“这是怎么说的呢?赵高本来只是一个宦官,但他不因安逸而放松努力,不因危难而变心,行为廉洁 ,心地善良,他靠自己的努力才达到这个地位。他以忠诚、信义 、恪守职责而得到提升,我觉得他实在是个好人 ,而你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况且我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王,我没有什么知识 ,也不懂如何治理百姓,你又老了,我真怕这个国家没人去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我不依靠赵高,依靠谁呢?而且赵高为人精明能干,很有魄力 ,下知人情,上能顺合我的心意,你就不要再对他怀疑了。”李斯说:“不是这样的。赵高原来是个贱人,不懂治国的道理 ,贪心没有满足,追求私利从未休止,他的权势仅次于君主 ,可是索求的欲望还没有穷尽,所以我说他是危险的 。”由于秦二世原来就很信任赵高,他怕李斯把赵高杀了 ,竟然暗中把这件事告诉了赵高,赵高说:“丞相图谋不轨,所担心的就是我 ,如果我死了,丞相马上就会干田常篡位的勾当了。 ”于是秦二世下令说:“把李斯交给郎中令赵高查办!”
赵高负责审办李斯。李斯被五花大绑,关在监狱里 ,仰天长叹说:“唉,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为他谋虑呢!过去夏桀杀贤臣关龙逢,商纣杀比干 ,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三位大臣,难道不忠吗?但是不免一死,虽为忠心而死 ,但效忠的对象却选错了 。如今我的智谋不如这三位贤臣而二世残暴无道却胜过夏、桀、商纣和夫差,我以忠心而不得好报,这是必然的。况且二世的作为 ,难道不是荒谬的吗?过去他诛杀兄弟而自立为君,现在又杀害忠臣而提拔贱人,他修建阿房宫 ,在天下强征赋税徭役。不是我没有劝谏,而是他从不听我的劝告 。凡是古代的圣贤君主,总是饮食有一定的节制 ,车马器用有一定的数量,宫室不超过一定的规模,凡是那些劳民伤财而不利于人民的事都要禁止,因此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如今二世谋害兄弟 ,不怕自己犯罪追孽;杀害忠臣,不考虑自己造成的祸害;大兴宫室,暴敛天下 ,不惜耗费国家财产。这三件坏事实行以后,天下人不再顺从他了 。如今反叛的人已占天下的半数,而他还没有醒悟 ,反而以赵高为辅佐,不久我一定会看到盗贼攻入咸阳,秦宫变成一片废墟 ,麋鹿将会奔踏于往日的朝廷。”
于是秦二世就让赵高审办李斯,给李斯定罪,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罪行。收捕李斯所有的宗族 、宾客 。赵高审问李斯 ,拷打了一千多板子,李斯耐不住疼痛,只好忍屈招供。李斯所以不自杀,是以为自己有才干 ,本来有功于秦朝,又确实没有谋反之心,他希望通过上书自陈 ,秦二世能醒悟而赦免他。于是李斯就在狱中上书说:“我当丞相治理人民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曾见过当时秦国疆土狭小的境况 。先王时,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 ,士兵只有几十万。是我尽自己微薄的才能,谨慎的奉行法今,暗中派遣谋臣 ,让他们携带金玉去游说诸侯;我在国内暗中操练甲兵,整顿政教,奖励勇士 ,尊重功臣,提高他们的爵位俸禄,所以终于胁迫韩国,削弱魏国 ,攻破燕、赵,荡平齐、楚,最后兼并了六国 ,俘虏六国的君主,拥立先王作了天子,这就算我的第一条罪状吧。兼并六国后秦朝土地并非不广阔 ,而我又辅佐先王向北驱赶了匈奴 、高丽,向南平定了百越,以显示秦朝的强威 ,这就算我的第二条罪状吧。我又在国内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巩固他们与朝廷的亲密关系 ,这就算我的第三条罪状吧 。我建立国家的社稷坛,祭祀宗庙,以宣明君主的贤德,这就算我的第四条罪状吧。我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公布于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望,这就算我的第五条罪状吧。我修建了许多可供皇帝出巡的大道 ,建议天子周游视察以显示君主得意的威风,这就算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吧 。我减轻刑罚,少征赋税 ,使皇上得民众之心,万民拥戴,死而不忘 ,这就算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吧。像我这样的臣子,所犯的罪早就该死了。幸得陛下让我尽职尽力,才能让我活到今天 ,愿陛下审察我的罪行吧! ”李斯把书信递出去后,赵高派人把信扔掉了,根本不送给秦二世,说:“囚犯哪能上书!”
赵高又派了十来伙自己的门客 ,假装成秦二世派来的御史、谒者、侍中等官员,轮流地审讯李斯 。李斯又以实情对答,他们就让人反复拷打 ,后来秦二世派人来查问李斯,李斯以为还是原来那伙人,害怕再受刑 ,终于不敢推翻先前屈认的供词,只有招供认罪了。赵高把对李斯的判决上报秦二世,秦二世高兴地说:“要不是你 ,我差点被丞相所欺骗。”当秦二世派去调查李由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由已被起义军的项梁杀了 。使者回来时,李斯已经下狱 ,于是赵高就把李斯 、李由都安上了反叛的罪名。秦二世二年七月,根据刑法李斯先受过五种刑罚,最后推到咸阳的街审腰斩。李斯和他的二儿子一起被押出监狱,李斯对他的儿子说:“我要是还想和你牵着黄狗 ,一起出上蔡县的东门去追逐狡兔,还能办得到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随后李斯三族都被诛灭 。
太史公司马迁评说:李斯从一个街巷平民游历诸侯 ,后来到秦国为相,由于善抓时机,以智谋辅佐秦始皇 ,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帝业,李斯位居三公,可以说是受到重用了。李斯懂得儒家“六经 ”宗旨 ,不施行贤明的政治来弥补君主的缺陷,却贪恋高官厚禄,只顾阿谀奉承 ,实行严刑酷法,又听从了赵高的邪说,废扶苏而立胡亥。天下已经造反了,才想起劝谏秦二世 ,这岂不是太晚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死得冤,其实认真考察一下 ,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要不然,李斯真可与周公、召公比美了 。
一代名相李斯为何会败于阉宦赵高?
问题一:秦朝中太史是做什么的? 秦朝中太史是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 ,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 、祭祀等。
太史,也称太史令,官职名 ,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 ,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 ,五代同 。宋代有太史局 、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 ,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 。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 ,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问题二:古代官位等级的太史 西周 、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 、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 ,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浊湟蛑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 ,史官,故称太史 。(其此之谓乎)
问题三:李斯是法家人物吗 李斯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 、韩非子、李斯等。
问题四: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平 不甘寂寞 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 ,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 ,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 ,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可以看出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 ,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 ,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 ,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 ,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 ,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 ,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 ,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 。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 ,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 ,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 。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书谏逐客 妒杀韩非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 ,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次 ,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力量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 ,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 。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 ,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得到了秦王的赏识 ,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 ,他又被封为客卿 。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 ,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 ,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 ,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 ,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 、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 ,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 ,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 ,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 ,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 ,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 ,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问题五:古代官职分为几种?各官职标志是什么?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 ,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 ,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 ,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 ,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六:宋朝官位名称有什么 正一品:职官:太师 、太傅、太保、左/右丞相 、少师,少傅,少保爵:王
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 、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 、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 、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
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 、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 、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 、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 、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 、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 、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 、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 、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 、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
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 、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 、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 、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
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 、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 、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
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 、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 、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 、致果副尉勋:云骑尉
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 、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 、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 、武功至武翼郎......>>
问题七:古代官衔的排序?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问题八: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 ,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 ”被识破,秦王大怒 ,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来的“游士” 。春秋战国时期,为“游说者之秋” ,诸侯为图霸天下或保疆拓土,广纳天下贤士,多至“门客三千 ”,能人志士因此四处游走 ,为接纳自己的诸侯效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游士”制度开了所谓中国人才流动之先。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游士,本是“楚上蔡人 ” ,投奔到秦国做官,也在驱逐之列 。李斯为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便上了《谏逐客书》。在《谏逐客书》中 ,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打动秦王,“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 ,客何以负于秦哉”;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 ,“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其中名句多多,例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等等。秦王读罢 ,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 ,并加以重用,取其谋略,最后一统天下。由此观之 ,李斯文才过人,兼为法家之推行者,又精于谋略,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位列三公,按理说其功绩应是历代将相之最,似乎足可以与具有同等职位的周公、召公并列 ,令人仰慕 。
后来上大学时,翻阅《史记》,读到“李斯列传” ,才知当年佩服李斯的念头大错特错,不禁唏嘘。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实记载中,李斯其实不过是个势利小人。李斯助秦始皇完成帝业 ,但其劣迹斑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破坏绝对不可原谅。他最后虽因谏争受赵高陷害,并被荒*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 ” ,“论腰斩咸阳市”――可是他的死可谓咎由自取 、因果相报,因为其死时所受之“严刑酷法”,正是他生前建议制定用来“役民”的 。李斯在历史上留下法家代表人物的“声誉 ”,但他的这种“声誉”给法家背上了无法洗刷的历史黑锅。李斯所作所为 ,也使其作为秦始皇开朝辅佐重臣的意义化为乌有。太史公在“李斯列传”文后附有如下评价:“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畔 ,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 ,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 ,废嫡立庶。诸侯已判,斯乃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 ,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 ”
李斯一生确实为恶无数,在文化与制度层面说 ,就至少有三件大坏事。第一件,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剪除百家 ,独尊法家。“焚书坑儒”故事是我们熟悉的,但它起意于李斯可能是我们未加注意的 。如果说法家就是李斯所代表的,其品位也就太低了 ,因为它作为秦朝的制度实践,在李斯的观念体系里,是以“愚民 ”思想为基础的。为维护秦始皇的“一尊” ,李斯建议剪除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即“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并消灭以言论自由为基础的牵制君权的“党与成乎下 ” ,以此为基础推行“令出莫有不行”的法家之治。我们来看看李斯的上书:“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 。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 ,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诸有文学、《诗》 、《书》、百家语者 ,[益蜀]除去之。令至满三十日弗去,[黑京]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如此利于君主专制 ,秦始皇当然乐于采纳。“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明法度,定律令 ,皆以始......>>
问题九:诸侯国里边有什么职位 收集整理了一下,历朝历代各部官职大概都在下面了,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 ,户部,
礼部、兵部 、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 ,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 、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 ,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 、侯、伯、子 、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五代有史弘肇为郑王、 南宋史浩为越 王 史弥远封为卫王 ,元朝史天泽为镇阳王 。再如南北朝史文忻封英国公、唐朝史 懿 封沣国公 、宋代史嵩之为鲁国公、西汉有史恭为杜陵侯、史高封乐陵侯、史玄封平台侯 、史丹封武阳侯、东汉史崇为溧阳侯、晋朝有史楚封安吉伯 ;唐朝史宪忠封北海县子 、唐朝史务滋封溧阳县男。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 ,古代又称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
太傅参见“太师 ”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 、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 ,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 、户、礼、兵、刑 、工 ,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 、顾问,参与机要 ,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 、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 ,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 。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与同平章事 、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 ,被称为“枢臣 ”。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 ,主管弹劾 、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明代史可法曾任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如史天泽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全国诸路军马。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 ,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
问题十:求中国古代文武官官职(越详细越好)! 可参看柏扬写的《中国人史纲》 很详细爵即爵位 、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 、子、男五种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 ,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 ,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 ,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李斯的人物生平
李斯,战国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书法家。由小吏出身 ,到千古一相,可谓传奇一生,功勋卓著 ,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夷三族。
一句话总结李斯一生 生得卑微 ,活的传奇,死的惨烈!李斯之死,和赵高、秦二世以及自己性格都相关。
赵高为宦官,即近身帝王、为帝王办事之官 。但赵高不是太监 ,早期宦官有的是太监,有的不是,太监在当时叫宦阉 ,而并无史料称赵高为“宦阉 ”。西汉后宦官才逐渐都由太监担任。
赵高的优势在于亲近帝王,传圣旨,办理日常杂务等 ,必深谙权术和心术 。长期历练让赵高对帝王心思 、君臣之道、宫廷之事了如指掌,明招暗箭运用得炉火纯青。这是读书人 李斯远 所不及的。
李斯初为小吏,后拜师 荀卿 学帝王之术 ,辅佐秦王成就一统大业 。大秦初定,李斯提出了 君主立宪制 加强中央集权 后来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模板。后,李斯统一了度、量、衡 、文字 本质是统一全国思想。
可见 ,李斯谋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上 。李斯非帝王身边之人,他是个读书人,这和一门心思玩宫廷权术的赵高没得比。李斯殚精竭虑、披星戴月 ,或不及赵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话管用。
始皇崩,赵高和李斯合谋废扶苏立胡亥 。朝中人尽皆知赵高是帝王近臣,擅权术 ,后赵高指鹿为马立威,更让朝内势力站队赵高。
扶苏贤能主见,与大将蒙恬甚好 ,继位必重用蒙恬为相,而不会是旧臣李斯,而相对愚笨的胡亥才更需要他。故 ,李斯为自保与赵高合力灭扶苏。
然而就是这个私欲让李斯遭灭门之灾,因为扶苏被害后,赵李二人必然形成了直接交锋的局面 。
秦二世胡亥修阿房宫 ,耗财耗力,百姓苦不堪言,眼见反秦起义星火闪闪。读书人脾性来了,李斯上书秦二世 ,让这个二货减少徭役。结果让正在酒宴作乐的秦二世大为光火,把李斯关进黑屋子 。
赵高的机会来了。李斯牢中多次上书秦二世,但书信都被赵高拦截了。彼时李斯之子李由正驻兵在外 ,赵高借机陷害李斯父子欲谋反 。李斯被屈打成招,最后千古名相就这样被腰斩于市。李由后来也在对战项羽、刘邦的起义中牺牲。
李斯的权力欲望和性格,赵高的宦官优势和阴险 ,或许还有秦二世想拿李斯立威,都是李斯悲剧的原因 。而赵高则充分发挥了自己优势和奸才,同时利用了李斯的“天真” 、秦二世的权力。真特么是个人才!
太史公说 ,李斯初为小吏,见厕所之 怯鼠 瘦弱,而粮仓之硕鼠悠然 ,视人若无睹。于是感慨,立志做一只粮仓硕鼠 。但局势在变,李斯若晚年释然、淡然、安然,祸或避矣。李斯 ,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 ,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 ,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 ,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 ,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 ,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 ,拜荀卿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学完之后 ,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 ,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 ,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 。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 ,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 ,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 ,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 ,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 、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 ,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 ,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 ,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 ”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 ,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 ,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 ,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 。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 ,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 ,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 ,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 ,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 ,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 废分封 周统一以后 ,周文王 、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 ,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 ,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 ,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 。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 统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 ,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 、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 、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 、划一器具 ,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 ,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 ,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 ,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 ,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 。并严令珠玉、龟、贝 、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 ,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 ,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 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 ,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 ,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 ,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 ,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 、召列矣。”
曹丕:“昔伊戾费忌,以无宠而作谗;江充焚丰 ,以负罪而造蛊。高斯之诈也贪权,躬宠之罔也欲贵,皆近取乎骨肉之间 ,以成其凶逆 。 ”
司马贞:“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 。一夫诳惑 ,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苏轼:“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 、蒙毅 ,卒以亡秦 。”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 ,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 ,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 、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 ,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
归有光:“李斯用秦 ,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 ,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 ,岂可得哉?”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
姚鼐:“君子之仕也 ,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 ,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 ,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 ,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 ,亦有时而信也邪! ”
丁耀亢:“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 。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 ,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 。矫诏杀人而致族灭 ,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 ,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
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 ,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 。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 ,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 、禹也、汤、武也 、太公、周、召,皆狂也 。汉高帝,狂之神;文帝 ,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 ,何哉?若以李斯 、桑弘羊、吕不韦、李园 、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 、冯道为吏隐外臣 ,亦大谬 。”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 、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 、陈亦皆予知自雄 ,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 ”
毛泽东:“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 ,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然子文字,则有殊勋 。 ”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被称为书法鼻祖。
关于“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白凡]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cshi/202508-97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白凡”!
希望本篇文章《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后世对李斯的态度如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赵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