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白话文不如文言文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白话文不如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白话文与文言文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 、俗语 。),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 ,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近代的胡适曾推广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 ,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 ,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 ,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 、“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
2.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 ,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 、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 ”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 ,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 ”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 ,也称语体文 。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 ,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 ,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 ,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3. 低俗的白话文书面语远不及古文言文精简之优美这位字母兄台所见极是,小弟认为文言文之所以言简意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材料的缺少。
有一句成语是“洛阳纸贵”,除了夸大了作品的优秀,侧面也反应出纸张在当时实在是少得很。甚至是早期写在龟甲和竹简上的文字 ,那就更加可贵了 。
这就要求从事记录、记事一定要言词简便且意思明确。这就具备了文言文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低下导致教育程度的普遍不高,在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的流通语言也应该是接近于白话文的 ,而在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古代社会,识字的人也是少数 。 文言文在现代算是一种风雅的文体了,实际的作用已经不大(除了考试) ,其传统文化的意义已经大于实际应用。
就如同诗词歌赋一般,已经属于较为少数的人的兴趣爱好而已。优秀文化的没落,实在是可悲的吧 。
白话文更便于人们交流表达 ,表述的意图也更为明确一些,虽然没有古诗词及古文的风雅精美,运用好了也是很有现代风味的,比如现代诗歌。 楼主之所以痛恨“白话文” ,大概也是因为看到网络上的各种新文体吧,火星文啊,什么的。
稀奇古怪 ,错字连篇,思之令人作呕 。
4. 为什么白话文全面取代了文言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私塾教育制被取消 ,学生不用再读[四书五经]了。此后学校中学的大部分是白话文,只有很少两篇是古文 。去年高考一篇:赤兔马之死,以文言文仿[三国志]博得满分。而社会与论赞赏有之 ,贬斥有之。贬斥者言:都什么年代了,还提倡文言文,“五四新文化运动 ”不是白搞了么?又在走回头路了。
是不是进入现在文言文就不应该存在了?文言文只可供学者研究之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解答的白话文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认为白话文的作用只是在普及文字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区别不大,就是笔划简单了,如果是个读书人,简与繁的效果都差不多 ,不会因为繁就记不住它。白话文则是口语化了,文字与语言具有一致性。文言文则是传承而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简明达意 ,不象我们说的话那样费口舌 。
那么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距是怎么来的呢?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似乎如白话文,并不十分难解,但语言精要。若观宋朝的[朱子语类]则与白话文差不多 ,好象宋时的语言习俗与现代的语言相差不大。至元曲 、明清小说,则是基本白话,没有人捧了本[红楼梦]、[水浒傅]、[西游记]说看不懂的 。可见 ,合附日常口语的白话文早就存在了,并非“五四”之功。而文言文,只是在记史时 ,为精简文字;若是科举应试 、填词作赋用之。
既然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存在,在历史传承中并没有消失,自然有他的原因 。由人类发展史来说;语言起源在汉字起源之先。名物先以语言,后以图形象物。西方以文字合语言 ,每一字母代表一个音节,以拼音为文,使得语言与文字有一致性 。而中国则不同 ,语言了语言,文字则象物为文。拼音字节是在梵文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有的,以前则是以字拼字 ,单音节字拼双音节字。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字的差距,使中国文字会长期保留两种特色,文言文与白话文。秦以前 ,各国均有自己的汉字,一个象形文字有很多种写法,然而语音却是各国相同 ,现在也没有看到有史料记载,各国出使,或朝见天子要带翻译官的 。秦以后,则统一文字 ,以秦地文字为标准文字。以后文字是统一了,而字与口语中的含义并末统一,有口语中常用的音节 ,却没有对称的文字。也有一个字代表一个词组的,这种习俗一直到“五四”前期 。至“五四 ”全盘西化,仿西人之语音与字对应 ,作汉语拼音,文字全部口语化。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千来字,原来一字表一物的 ,现在变成以音似表物,所以用字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大部分汉字成了生辟字。后来又有人主张 ,汉字简的不能再简了,为了普及和扫盲,以拼音文代替则可 。这是继“五四”之后全盘西化的又大胆之举,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要废除中国文字 ,而在今天人人大胆,个个可成仓颉,再过些日子中国的文字将会消失了。
古文的意义还在么?古时[六书] ,是为造字、用字之法,属文字学。分为象形,象声 ,象事,象意,转注 ,假借等六种 。如今以口语来说,只要合音就可以了,而其他的字都可以不要了 ,中国文字再一演,则可演至如日本的片假名,最后也只拼音节。这个是国际潮流么?我们古人造就的文字,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后不是专家恐怕都难读解了。古文中的字都是单意字,如“五四”之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并行 ,单意字演成白话文的词组,原意大多不能再解 。如“变化”,原可以辩证法说理。“变 ”可以说是质变 ,忽变;“化”可以说是量变,是缓“变”。如“学习 ”,“学”重于思 ,“习”重实践,知行合一,则是学习。这些都是很好的辩证对子 ,而哲学翻译者却不注重这些已有的对子,另造词组,导致词不达意 。古人的辩证精神很难再领略了,这此都是“五四 ”只重语音 ,不重词意之过,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并末能与西方文化契合起来。
关于“白话文不如文言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老逸龙]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wiki/202507-871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老逸龙”!
希望本篇文章《白话文不如文言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白话文不如文言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话文不如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白话文与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