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 ,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
作者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 、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
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 ,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更为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 ,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 ”里 。
作品中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成为因循守旧 、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 ,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
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 、《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 、《第三病室》。
创作背景: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 ,“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 ,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流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书刊捡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其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 ,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而那些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都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里 ,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傲斗争,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
契诃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一方面,他深深地厌恶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另一方面 ,他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他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 。
因而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这个人物形象 ,作者放大了人们顽固守旧、胆小怕事、固步自封的形象。
是。
讽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张 、反转、隐喻等方式向对象表达出一种嘲讽、嫌弃 、警醒等情感态度 。讽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用反语、讽剌语、比喻等手法,不仅能在语言层面表现出嘲讽的意味 ,同时也能借助语言实现文学作品情节的发展。
讽刺是修辞手法中较难掌握的一种,需要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讽刺往往是对人物形象 、社会现象、政治风貌等方面的冷静反思和批判 ,既能呈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关注与忧虑,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讽刺也是一种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方式 ,但需要注意掌握好度,避免过于冷嘲热讽,影响人际关系。
关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万俟会强]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wiki/202507-89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万俟会强”!
希望本篇文章《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讽刺手法有那些作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