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出处
[编辑本段]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 ”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 ,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 ,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 将相和 ”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 ,平天下。
京剧传统剧目
[编辑本段]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换取赵王宝玉和氏璧,赵王知其诈而不敢拒。舍人蔺相如自荐 ,携璧赴秦,察知秦王无诚意,不惧油鼎 ,以大义责秦王,完璧归赵。秦王又设宴于渑池,请赵王赴会 ,相如随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相如所辱 。后由廉颇接应,赵王君臣安然回国。相如连立大功 ,赵王封之为相,廉颇自恃功高,不服 ,几次相辱,相如避之。后廉颇得知将相和睦,秦不敢侵,乃亲至相府 ,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
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就《完璧归赵》(《连城璧》)、《渑池会》 、《廉颇负荆》(《争功请罪》)等三戏基础,改编成此戏 ,主题更加明确。是生、净兼重的戏。李少春、袁世海和谭富英 、马连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编辑本段]
周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 ,即秦、楚 、齐、赵、燕 、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 ,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 ,分别分为上 、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 ,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编辑本段]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 ,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 ,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 ,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 ,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 ,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 ,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 ,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编辑本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 ,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 ,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 ,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 ” ,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 ,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 ,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
课本教案
[编辑本段]
一 、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 ,这是实情 。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只好让赵王回去 ”。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 。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 ,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 ,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 ,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 ,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 、允诺、廉颇、抵御 、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
三 、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 ,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 ”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 ,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 ,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等概括当然可以 ,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 ,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 。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正是这样的目的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 ,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加以肯定 。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 ,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 、难点的问题 ,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 ,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 ,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 ,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 ,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 ,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 ,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
渑池:地名 ,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 ,没有拿不下来的 。形容没有做不到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 ,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 、楚、齐、赵 、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 ,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 ,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 ”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 、下三等 ,“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 ,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 ,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课文: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 ,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 ,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 ,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 ,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 ,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 ,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 ,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 ,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 ,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 ”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
过了几年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 ,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 ,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 ,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 ,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 ,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 ,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 ,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 ,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赵国灭亡〗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悼襄王昏庸 ,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 ,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 、司马尚率军抵抗 。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 ,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 ,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 ,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 ,一仗就杀了赵葱 。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 。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 ,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 ,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 ,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 ,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 ,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 ,一边跟齐国 、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 ,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 ,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 。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 ,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 ,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 ,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 ,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 ,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 。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 ,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 ,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 ,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 。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 ,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 ,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 。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 ,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 ,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 ,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 ,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 ,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 ,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 。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 ,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 ,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 。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 ,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 ,为相国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 ,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 ,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 。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 ,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 ,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 ,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 ,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 ,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 ,看廉颇还是否可用 。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 ,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 ,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 。 ”赵王认为廉颇老了 ,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 ,没有建立什么功劳 。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 ,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 ,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
资料袋:
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篇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 ,成功的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而不入的大禹 ,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关于“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傲蝶]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wiki/202508-935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傲蝶”!
希望本篇文章《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以和为贵的 例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出处[编辑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