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雍正王朝》中,李卫原本是一个斗大字都不识的乞丐 ,是雍正帝收留并调教了他,才让他最终成为一方大吏,但在历史上 ,真实的李卫可不是这个样子。
得益于电视剧《雍正王朝》以及《李卫当官》这两部电视剧的影响,不少人对李卫这个人物都比较熟悉,剧中李卫古灵精怪 ,歪点子极多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
而这两部电视剧,对李卫的出身和平生经历 ,描述基本一致,均设定为出身贫寒,且年少时混迹于街头,因为机缘巧合 ,拜在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门下,这才一步步得到信任,最终得以重用 ,成为了雍正的宠臣。
不过,历史上真正的李卫,虽说确实是雍正的宠臣 ,但他的来历和身份,却与电视剧里大相径庭,那么 ,李卫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回顾历史,去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李卫其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李卫是在第一集就开始出场 ,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一切,受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在黄泛区附近 ,遇到了还是乞丐的李卫、高福以及小翠三人 。
之后,雍正收留了这三人,自此 ,李卫成为雍正的仆人,而在后续的多个剧情里,也都有李卫这个人物的出现。
那么 ,历史上的李卫,真的曾经是一个沦落到街头行乞的小乞丐吗?答案为不是,真实的李卫 ,不仅不是个乞丐,更没有沦落至街头行乞,他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富家子弟。
据史料记载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即如今的江苏江苏省徐州市直辖的丰县,并且,李卫的家里 ,在当地还算是一个小富之家 。
具体富裕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李卫长大成年后 ,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花钱捐来的。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真正的李卫 ,家里的境况还是要比一般的老百姓强不少的,至少属于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
如果李卫真的是乞丐出身,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怎么会有钱去捐官呢?
除了这个出身不同之外,关于李卫的真实文化水平,电视剧演绎的也有所偏差 。在《雍正王朝》第六集里 ,已经前往四川担任县令的李卫,给雍正写了一封信,信中错别字连篇,被雍正笑称这就是“天书”。
这个设定 ,直接把李卫定性成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历史上的李卫虽说算不上学富五车,但也是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 ,之所以这么说,其一是他的家境完全有能力支持他读书学习,其二就是他的第一个官职虽说也花钱捐来的 ,但也不是光有钱就可以的 。
清朝的捐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当年康熙因为国库空虚 ,但又正值用兵之际,因此为了筹集钱款,便开启了“捐官 ”制度。
但捐官虽说是花钱买 ,但在文化方面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至少在康熙年间,最起码是得读过书,只是演变到后来 ,才会发生那些负责此事的官员们,只认钱不认人的现象。而李卫所捐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上经常听到的员外郎。
所谓员外郎 ,其实只是一个虚职,属于正职以外的郎官,相当于候补 ,平常的工作就是协助正职处理一些繁杂事务 。
不过即使是虚职,也不是说目不识丁就能担任的,由此可以说明 ,李卫并非是大字不识一个。还有,就是关于李卫与雍正的结识过程,历史与电视剧同样有所不同。
电视剧里 ,李卫是在黄泛区结识了雍正,之后进入王府当起了仆人,继而逐渐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先是被派往四川任职 ,之后又一步步高升,最终成了朝廷大员 。
而实际上,李卫捐员外郎时 ,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并且,担任员外郎不久后 ,就进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而在两年后 ,也就是康熙五十八年,由于工作表现不错,升任为户部郎中。
也就是说 ,李卫前期的任职与升迁,基本上与还是皇子的雍正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大部分还是靠着自己的表现以及能力升上去的。
不过,也是由于李卫的出色表现 ,引起了当时雍正的注意,这才为将来雍正继位后,李卫能够平步青云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
据记载 ,李卫在户部任职时,曾负责管理库银,当时有一个亲王 ,对收缴上来的银两,每一千两都要抽走十两,还美其名曰为“库平银” ,意思就是这十两是误差,但实际上就是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对于这种现象,若是换做旁人 ,大概率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负责管理库银的李卫则表示不愿意,他多次劝说这位亲王不要中饱私囊,但无奈的是 ,这个亲王根本不听。
没办法,李卫就在库房的走廊上,放了一个柜子 ,柜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写“某王赢钱”,意思这就是亲王的盈余 ,这样一来,就将亲王的非法收入公之于众,最终 ,这个亲王羞愧万分,也就停止了这项收入 。
而这件事,被雍正得知后 ,对李卫这个不畏权贵的小官员十分敬佩,并自此开始逐渐欣赏李卫,这才有了李卫平步青云的机会。
李卫受雍正帝宠爱的原因李卫受雍正重用,成为他的心腹大臣 ,这一点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历史上,是确有其事,那么他究竟受宠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 ,官位升得极快,在康熙驾崩前,李卫还是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 ,而到了雍正登基之初,马上被晋升为直隶驿传道。
这还不算完,刚封了直隶驿传道 ,还没上任,就又被雍正改任为了云南盐驿道 。按照清制,户部郎中品级为从五品 ,而直隶驿传道为正四品,至于云南盐驿道,则是从三品的大员了。也就是说,李卫从康熙驾崩时带到雍正登基不久 ,前后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官位连跳了数级别。
而这还不是李卫的终点,在云南盐驿道干了不到两年 ,李卫又荣升云南布政使,级别为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负责云南全省的财政税赋。
之后,李卫更是开启了火箭般的升职速度,历任浙江巡抚等职 ,到了雍正五年的时候,李卫已经官至浙江总督 。
五年多的时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郎中 ,一路升迁到正二品总督,这种升职速度,纵观整个雍正朝也是少之又少。
而到了雍正晚期,李卫更是先后被加封为兵部尚书 ,兼任刑部尚书,同时还加了太子少傅衔。除了官位升得快之外,李卫受宠还体现在雍正对他的态度上 。
众所周知 ,雍正皇帝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对手下的大臣要求也极高,少有赞许之词 ,多为训诫之语,但对于李卫,雍正是怎么看都喜欢。比如 ,在《清史稿》里就记载了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整体来说,评价相当高。
不管是官位 ,还是态度,李卫在雍正面前,可以说一个很特殊的宠臣,而他之所以能被雍正重用和信任 ,原因大致两个方面 。
第一,李卫确实有很强的能力从李卫的履历来看,他干得最多的工作 ,就是和盐政有关,比如在云南时,他担任云南盐驿道 ,后来升任云南布政使,同样还兼任负责盐政工作。包括他刚当上浙江巡抚时,也是兼任两浙盐政使 ,专门负责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
盐政,历来是古代王朝的重要收入组成部分 ,用命根子来形容都不为过,因此,不管是哪一个皇帝都会对此十分的重视 。
而李卫在负责了盐政方面的工作后,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在浙江 ,都干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处理私盐泛滥上,李卫先后剿灭了多个令朝廷困恼多年的大盐枭 ,最终使官盐畅通无阻。一个替国家挣钱的人,怎能不让雍正喜爱?
还有,李卫除了在盐政相关工作上出色之外 ,还擅长缉拿盗贼,在雍正四年前后,江浙交界处太湖水域 ,各路盗贼聚集于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过往的客商以及当地百姓是苦不堪言。
而李卫上任后 ,充分运用了各种计谋,或打入盗贼内部,或拉拢分化,总之最终将当地横行多年的贼患一扫而空 ,当时雍正还特意下诏,大大表扬了李卫一番 。
政务能力强,是李卫能够得到雍正宠信的表面原因 ,毕竟这样的臣子,只要不是昏君,都会对其加以重用 ,而除此之外,李卫还有一习惯,才是他得以雍正信任的根本因素。这个习惯 ,就是他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都会一字不动地复述给雍正听。
比如,在李卫初任云南盐驿道时 ,历来和他关系很好的怡亲王胤祥(也就是老十三),在李卫临行前对他进行了一番叮嘱,要他不辱使命,并且 ,还给了他二百两银子作为赏钱。
而一转头,李卫就把他和老十三之间的对话,一字不落地奏给了雍正 ,虽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老老实实的臣子呢?尤其是像雍正这样,猜疑心极重的皇帝 。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每一次李卫都会将他与其他大臣之间的对话以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雍正,而越是这样 ,越让雍正认为李卫忠心耿耿,久而久之,雍正也自然会对他极其信任。
李卫的结局李卫在雍正一朝 ,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也是雍正帝面前的大红人,在雍正晚期,还被赐予尚方宝剑 ,雍正帝还安排画师为李卫画肖像。
不仅如此,李卫在雍正晚年被调入军机处,并加封为太子少傅 ,同时,他还被雍正允许在“骑马入紫禁城 ” 。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李卫是如何受宠 ,不过,在雍正死后不久,一切却很快都变了样。
公元1735年8月 ,雍正驾崩,李卫当时在雍正帝的灵柩前伏地大哭,以至于昏倒数次 ,继任的乾隆皇帝有感于李卫做出的贡献,还将雍正生前使用过的朝珠赠给了李卫。
之后,乾隆把治理北方水患的任务交给了李卫,为此李卫是不辞辛苦 ,先后奔波三千余里,进行实地勘察后,将治理方案逐一上奏乾隆 。到了乾隆三年 ,李卫由于积劳成疾,最终病倒,不久后逝世 ,年仅五十一岁。
截止到这个时候,乾隆对李卫的态度还算可以,不仅在李卫死后为他赠谥号“敏达” ,还特意派人前往李卫的家乡“酬奠茶酒”,以祭奠这位实心为大清办差的官员。
但在乾隆四十二年,南巡的乾隆皇帝 ,在西湖岸边游览花神庙时,看到庙里有当地百姓为纪念李卫所树立的李卫雕像时,突然当场暴怒 。暴怒的结果,是乾隆不仅对李卫做出了极低的评价 ,还当场命人,将李卫的雕像烧毁推倒。
曾经被乾隆赞誉有加的李卫,为何乾隆会在数十年后 ,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乾隆心里,凡是父亲雍正支持的 ,就是他乾隆反对的。
这一点,在乾隆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中得到了很深的体现,比如当初深的雍正雍正信任张廷玉 ,在乾隆登基后,结局同样不太好 。
雍正临终前,曾恩准张廷玉可以在死后配享太庙 ,而原本这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在乾隆登基后,实行起来极为困难,最终张廷玉还因为此事 ,落了个抄家的结果。
还有就是当年参与过“九子夺嫡 ”的皇子,比如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等,在雍正登基后 ,都被逐一定罪圈禁。
而到了乾隆时期,这些铁案却被一一推翻,乾隆皇帝对这几个叔叔 ,释放的释放,平反的平反,完全将他爹雍正当年定下来的东西全部推翻。所以 ,对于雍正时期的大红人李卫,自然也就会成为乾隆打击的对象 。
刚开始时,乾隆只不过是碍于面子 ,并没有对李卫如何,而在登基了几十年后,随着统治的稳定,乾隆自然会对李卫动手。
更重要的是 ,乾隆一生都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文治武功无人能及,老百姓却没有为他立庙 ,一个小小的臣子李卫,却堂而皇之的受百姓的香火供奉。这让自视甚高的乾隆如何能忍?所以,为了泄愤 ,只能是拆了李卫的神像 。
不过,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李卫究竟是一个好官还是坏官,后世自有公论,至于乾隆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古代,员外是一种官职吗?
在古代,我们朝廷上会有很多称呼 ,尤其是对于官员来说。而且,在古代,也是有正、副之分的 。处于正职的官员都是有称呼的 ,就像我们常见的:尚书、纳言 、司空等。处于副职的人被称为郎官,而郎官又有两种,一个是员外郎 ,一个是郎中。所以,我们在古代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的员外,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员外郎 。
“员外”一词 ,其实源自官名,租后慢慢成了地主豪绅的代名词,这其中有着一系列的缘故。三国时期 ,魏国设置员外散骑常侍。三国归晋后,又设立员外散骑侍郎,这是最早出现“员外”二字的官职 。这时候的“员外 ”,都是皇帝近侍 ,身份显贵。
宋朝前期,六部官职中,各有员外郎名 ,正七品。?后来卖官帽子,卖出去上千个正员之外的“员外郎”,?员外郎就逐渐演变成种对富人的俗称了?,它不是官位。如《水浒传》她“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 。有钱人互相见面称员外?,老百姓见了有钱人叫员外 ,天下到处都是员外郎。
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成为种虚职,不再与科举有关 ,效仿宋朝,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指一个员外官职来做,造成了员外等同于富人的错觉。清代六部中下设不同职能的清吏司 ,各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从五品 。到了现代社会,员外这称呼退出历史了?,但仍存在些痕迹,而又说不清。如顾问、调研员、文史馆员 、参事之类闲职。
宋代的“员外”是个什么职位呀?
曾经是 。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 ,有“正额之外 ”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侍从官“员外散骑常侍”。南北朝设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 。自隋朝起,员外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明清时逐渐通俗化,用以指代富商。
员外的级别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 ,通称副郎 。南北朝简称员外散骑侍郎为员外郎。是较高贵的近侍官。隋代始于六部郎中之下设员外郎,以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变。惟唐制列在六品 ,明清则升为从五品 。
俗称的含义 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 ,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 ,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
员外郎
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 。唐宋沿置 ,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 、员外郎、主事为三级司官 ,得以递升。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仆寺 、内务府均设员外郎 。
到后来凡是有钱人,有自己的府邸 ,在乡镇里有一定的声望,就自称为员外。
关于“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是你的寻文呀]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zlan/202508-961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寻文呀”!
希望本篇文章《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