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金刚经白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 ,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 ,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 ,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 ,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 ,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 ,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 ,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 。现在你认真听着 ,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 ,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 ,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 ,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 ,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 ,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 、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呢? ”“菩提 ,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 ,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 ,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 、触摸、意识的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 ”“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 ,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 、北方 ,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不可思量 ,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 ,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 ”“不可,世尊 。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 ,都是虚妄不真的 。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 ,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 ,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 ,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 ”“这些人不再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 ,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 ,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 ,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 ”“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因此 ,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 ,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 。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 ,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 ”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 ,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 ,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 ,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 ”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 ,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 。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 ,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 ,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 、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 ,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 ,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 ”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 ,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 、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 ,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为什么? ”“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 ,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 ,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 ,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 ,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 ”“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 ,那他就有了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 、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 ,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 ,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 ,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 。”“须菩提,我再问你 ,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 ”“因此 ,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 ,不应当固持声、色、香 、味、触、法而生成心念 。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 ,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 ”“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 ,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 ,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 ,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 ,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 ,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 ,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 ,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 ,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 、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 ,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须菩提 ,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 ,只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 ,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 ”须菩提道:“很多 ,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 ,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 。须菩提,你再想想 ,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 ”“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 ,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 、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 ,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 ,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 ,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 ,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 ,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 。世尊 ,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 ,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 ,也会信仰、解悟 、修持、得果,这人也就成为第一、罕见的。 ”
“什么道理呢?”“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没有了他人的相状 ,没有了众生的相状,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相就是非相 、他人相、众生相、长寿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么说呢?”“脱离了所有的相 ,就叫做佛。 ”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说此经,不惊奇 ,不恐怖,不害怕,应知此人,是相当稀罕的人 。”“为什么呢?”“须菩提 ,您说第一波罗蜜,就是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须菩提 ,那忍辱波罗蜜,佛说也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 ”“原因何在?”“须菩提 ,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 ,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 。”“这又怎么说呢? ”
“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 、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愤恨之情。须菩提 ,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因此 ,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 ,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 。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须菩提 ,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 。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 ,说实话的人,爱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 ,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 ,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 。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 ,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能看清一切。须菩提,未来之时 ,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 、诵读这部经,他就将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 ,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假如有修五戒十善的男女 ,在早晨用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来作布施,中午又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性命来作布施,下午也一样,像这样用百千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 ,用身命来作布施;如还有一人,听见《金刚经》完全信奉不怀疑,那他的福德就超过前面那个布施的人。何况此人还抄写、受持 、读诵、为他人解说经文。须菩提 ,概括地说,这部经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 、无边无际的功德 。我是为立志修成大乘的人说这部经的。倘若有人能受持诵读此经,或对人讲说 ,我便能以天眼悉知此人、悉见此人能修成不可量、不可称 、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人,就可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 。”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假设是喜欢小乘法之人 ,他执著于自我之心、他人之心 、众人之心、寿者之心,那他就不能听受、诵读 、为人解说此经。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 ,假如有这部经,那么一切的天人、阿修罗全都应当供养此经。应该知道此处即是佛塔,都应该毕恭毕敬,环绕它顶礼膜拜 ,用种种香、种种花散在这个地方。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再说,须菩提,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善女 ,能够受持诵读此经,如还被别人轻视作贱,这就是由于前世做下了罪业 ,应该现世遭受恶报 。因为现世被人轻视作贱,那么前世的罪业就抵消了,就可修成至高无上 、大彻大悟大智慧。须菩提 ,我回忆过去也曾受过无数的劫,在然灯佛之前,我得逢过无数的佛 ,我全都恭敬地奉养,侍候,没有空过一佛。如果再有人在后世能够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 ,和我在前于三大阿僧祗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还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数字来譬喻 。须菩提 ,倘若善男善女在后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的功德,如我说出有多大。也许有人听了 ,会心意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知道此《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 ,受持 、诵读此经所得的善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此时,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如有善男善女要想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 ,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如何远离诸相的干扰而降伏其心呢”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善女发愿欲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他应当生这种菩萨心:要灭度一切众生,即度脱一切众生,令其共成佛道。度完众生后 ,又认识实际上无一众生是自己灭度的。 ”
“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如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萨 。”
“这是为什么呢? ”“须菩提 ,本来就没有什么佛法能启发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我在然灯佛处,我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没有 ,世尊。按照我意来解释佛所说的道理,佛在然灯佛处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能使人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大门。须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么佛就不会授记我 ,对我说:我寂灭后你将成为佛,佛号为释迦牟尼。 ”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来二字,就是一切诸法都无法可得的意思 。假如有人说,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须菩提 ,其实没有什么法能使佛开启至高无上 、大彻大悟大智慧之门。须菩提,我所修成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其中其实既无实又无虚 。所以我才说 ,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我说一切法也即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须菩提 ,就好比说人的身材高大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人的身材高大,就是非高大 ,是叫做大身。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他也就不是菩萨了 。”
“为什么呢?”“须菩提 ,你要记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倘若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萨 。”
“这又为什么呢? ”“我说庄严佛土 ,也就是非庄严,只是叫做庄严。须菩提,如菩萨能彻底解悟无自我相状的佛法 ,那我才称其为真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你想想,佛有肉眼吗?”“是的 ,世尊,佛有肉眼。 ”
“须菩提,你想想 ,佛有天眼吗?”“是的,世尊,佛有天眼 。”
“须菩提 ,你想想,佛有慧眼吗? ”“是的,世尊,佛有慧眼。”
“须菩提 ,你想想,佛有法眼吗?”“是的,世尊 ,佛有法眼。 ”
“须菩提,你想想,恒河中有许多沙粒 ,那我说这些沙粒是沙粒吗?”“是的,世尊,你说的是沙粒 。”
“须菩提 ,你再想想,如果像恒河中的很多沙粒一样,大千世界中有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恒河 ,如有像这多恒河中所有沙粒那样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佛世界是多还是不多? ”“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佛土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我都知道。”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所说的各种心念 ,都是非心念,只不过叫做心念 。 ”
“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须菩提,过去了的心念已过去了 ,现在的又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也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 ,我问你,倘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布施的因缘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 ”“是很多 ,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缘所得的福德是很多 。”“须菩提,假如福德有一个实体的话,如来便不可以说福德多了。因它没有实体 ,无可形容,如来才说他获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可以凭佛的圆满肉身来见到佛吗? ”“不可以 ,世尊 。不能以有相来见到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肉身,若依真谛来说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 ”
“须菩提 ,你再想想,如来可凭各种完美的身相来认识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当凭各种完美身相来认识 。”
“什么缘故? ”“您所说的各种完美身相 ,即非具有各种完美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佛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那为什么呢?”“如有人说佛有所说法 ,那他就是在诽谤佛,就是不能理解佛法的缘故。须菩提,所谓说法 ,其实无法可说,只是说他在说法。 ”
这时,长老慧命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可有这样的众生 ,在您寂灭后,听见此经,他还生不生信心呢?”佛说:“须菩提 ,那些众生,并非真正的众生,也非非众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 ”“须菩提 ,所谓众生,他之所以成为众生,也就是因为他们是非众生 ,只是叫他们为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问佛说:“世尊,佛所得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也就是什么也没得到吗?”佛回答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须菩提)一点法都没得到 ,只是说我成就了至高无上 、大彻大悟大智慧。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再说,须菩提,佛法讲平等 ,没有高下之分,因此称其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 。用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念,来修持一切善法 ,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们说的善法,也即非善法 ,只是称其为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王这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 。如有人对这部经 ,甚而至于只对四句偈说等,坚持接受,修持诵读,给他人讲解 ,那么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赶不上他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 ,以至无法用数字来表达。”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你们这些人不要说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应当灭度众生。须菩提 ,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呢?”“实际上并没有众生需要佛来灭度的 。如说有,那么佛就有了自我、他人、众生 、长寿者的相状。须菩提,佛说有我 ,即非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却以为确实有我。须菩提,凡人 ,就是佛所说的非凡人,只不过名叫凡人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能凭佛的三十二身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须菩提答:“是的 ,是的,能够凭佛的三十二身相来认识佛。”佛说:“须菩提,如果凭佛的三十二身相就能认识佛的本性 ,那么转轮圣王也就是佛了。”须菩提对佛说道:“世尊,按我对您所说的意思来理解,不应该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佛 。”此时 ,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句偈语:
“若是以色来见我,以声音来求我,那些人是走了邪道 ,所以不能见如来。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你如有这样的念头:佛不是因为具有圆满身相的缘故,而修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是因具备了完美身相的缘故而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 。须菩提,如你有此心念: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那么须菩提 ,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
“那又为什么呢?”“因为生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人,是不能保持空的相状的。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假如菩萨用装满恒河的沙粒那么多的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假如又有人懂得一切法都是无自我相状的 ,而得以生成无生法忍的境界 。那么后者所得的功德要比前者的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诸位菩萨都不接受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徳就是要无形相 ,不执著,当然不应贪恋福德,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是时来时去,似坐似卧,那么此人肯定没有理解我所说的佛法的义理 。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从哪个地方来 ,也没有到哪里去,所以名为如来。”
第三十品 一会理相分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想一想 ,这么多的微尘,难道还不多吗?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什么原因?”“如果真有那么多微尘 ,佛就不会说微尘多了 。”
“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说微尘多,就是非微尘多,只是叫做微尘多 ,世尊。”“所以我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称做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真有世界的话 ,那么世界就不过是一个物质的集合体 。我说的一个物质集合体,也即一个非物质集合体,只是叫做一个物质集合体。须菩提 ,所谓一个物质集合体的意思,是无法用言语理解的,可是凡人却硬要执著地去认识研究这个物质集合体。”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假如有人说佛说过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 。那么你想一想 ,此人理解了我所说的佛的义理了没有?”“没有,世尊。此人没有理解佛所说的义理。 ”
“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也即非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 ,所以叫做自我 、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 。”“须菩提,想要生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人,对一切佛法 ,都应当如此去认识,去理解,即不执著于佛法的相状。须菩提 ,我所讲的佛法相状,也即非佛法相状,只是称做佛法相状。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 ,假如有人拿能装满无数的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假如有善男善女生成菩提心,对这部经,甚而至于只对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受持 、读诵、给人演说 ,后者所得的福德胜过前者。怎么说给他人演说呢?即要不执著于这部经的相状,就是观照般若 。”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像什么呢?如梦幻泡影,又如那露水亦如雷电 ,应作这样看。 ”
释迦牟尼佛到此说完了这部《金刚经》。长老须菩提、比丘 、比丘尼和所有的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世上所有的天人、阿修罗,听罢此经,全都非常高兴 ,并且从此信仰 、受持、遵守、修行这部经 。
关于“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慕容志诚]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zshi/202508-93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慕容志诚”!
希望本篇文章《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金刚经到底说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金刚经白文 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