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天之道 ,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翻译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丑来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 ,就展现出恶来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体现 ,高与下相对共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 ,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 ,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弓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 ,弦拉得太满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补充一些。
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 ,而是减损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 ,大概是不想要显现自己的贤能吧。
《老子二章》赏析:
本章以“水 ”为比喻,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道”的无为、柔弱 、滋润万物的特性 。全章的关键词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无争”,强调“水 ”的品德 ,即“善利万物”却“无所争”。
本章的主题是关于“道”的,即“道 ”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描述了“道”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这种品德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
在语言上,本章采用了对仗的句式,如“有无相生”“天地之根 ”等 ,突出了“道”的特性。同时,本章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隐喻,如“水”“谷神 ”“绵绵若存”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老子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试译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为有丑的存在 。天下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已经有了恶的产生。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 ,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 ,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 。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 ,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 、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心得]
这段话对于学习过辩证法的童鞋们不难理解 ,列举了美丑、善恶、有无 、难易、长短、高下 、音声、前后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并且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关系,即两者相比较而显现 ,相对应而依存。最后一句是人生大智慧 。
关于“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江玉萱]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chmdt.com/zlan/202508-1053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江玉萱”!
希望本篇文章《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老子二章》的...